徐州农民发明家单立明拥36项专利,曾拒外企巨资收购

50698次 2017-03-09

  “新疆的地垄宽30公分,而我们的收蒜机是以中原地区20公分的宽度设计和制造的,更主要在于,并不只是改变宽度那么简单。牵一发动全身,刀头一变,轮距、力距,甚至动力也都要跟着变。”

  单立明的新疆客人走了,问题却留下了。

  如何制造出适合新疆种植特点的大蒜收获机,是单立明接下来要重点攻关的难题。等待他的,很可能又是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工作。

  “如果成功了,它将成为我的又一项发明专利。”单立明说。


徐州农民发明家单立明拥36项专利,曾拒外企巨资收购


  单立明,男,50岁,江苏徐州铜山市何桥镇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在何桥当地,人们更习惯叫他“农民发明家”。“农民发明家”单立明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规模不大但在业内的名气却不小。单立明刚刚送走的新疆客人,就是慕名而来,拜托单立明能为他们设计制造出适合新疆特点的大蒜收获机的。

  大蒜收获机只是单立明的众多发明之一。在单立明工厂的产品展示区,摆放着他自1986年以来的每一项发明:大到最新型的大蒜收获机,小到一个机构连接件,还有花生收获机、土豆收获机、挖韭菜根机、挖牛蒡机、双沟移动深耕打垄机等十几个品种。

  36项国家发明专利、销往全国的十几种农业机械,单立明头上这个“农民发明家”的是他几十年一锤一锤敲出来的,实至名归。曾经有几家外国企业上门要求购买他的专利技术,却遭到了老单的拒绝。

  中途辍学,却不甘受命运摆布

  和很多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1967年出生的单立明,对童年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穷。

  “家里七口人,不到四亩地,最好的年景年收入400元左右,能吃上饭就算不错了。”单立明十岁那年,母亲为了能多卖几毛钱,拿着自家种的几斤花生到“有很多城里人去的地方”赶集,过黄河的时候,掉进了河里,再也没回来。

  失去了女主人的单家,在“本来就不太会打理”的父亲手里,勉强过了几年,最终因无力支付每月12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在上了半年高中后,单立明不得不选择退学,也提前终止了他“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的梦想。单立明说跟他一样被迫辍学的那一届同学有很多,而他是为数不多没有外出而是选择留下来的年轻人之一,“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又和很多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不一样,退学后的单立明没有把自己绑在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磨盘上,任由生活将自己磨成一颗落果,而是选择了不甘于现状的挣脱,单立明说,这和自己在家里排行最小而养成的性格不无关系。

  1985年,以村里少有的“文化人”的身份,经人介绍,单立明进入何桥中心小学当了一名民办老师,后又转入大新庄小学任教,第四年,他的代课工资涨到了83元每月。“有一年学校里一位老师结婚,一位老师得子,两份份子钱一交,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

  单立明决心离开“舒服”的学校选择创业的时候,正是国家真正落实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间,一股跃跃欲试的经济开放洪流,正自南向北席卷整个中国,不这股洪流流入苏北并把单立明“卷”入“下海”大潮的那一年,他刚好25岁。

  单立明说,他“下海”的决心是早就准备好的,他说自己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喜欢鼓捣些机械装置,他的物理课是班上最好的,即便是在当民办教师期间,也没间断搞设计。“用现在的话说,那叫发明创造。”

  那一年的“下海”决定,也奠定了单立明后来近30年的发明之路。

  对二手磨面机的改造,初显发明天赋

  单立明的发明之路,是从自家的小磨坊开始的。

  辞去了民办教师后,单立明从亲戚朋友处借钱,从市场上买回来一台二手磨面机,在村里开了第一个小磨坊,替村民们把小麦磨成面粉,从中赚取加工费。“那时候的农村地区这种小磨坊相当‘吃香’,好的时候,一个月有好几百元的收入。”单立明第一次尝到了赚钱的快乐。

  偶尔一次去县城办事路过一家面粉加工厂时,他发现人家磨出来的面粉比自家的要白很多,回来后他研究了三天,找到了“滚轴转速慢,发热高,挤压重”等问题,随后便从市场上买来零件,自己进行加工制作,又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把那台磨面机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改造后的磨面机再磨出来的面粉,村民王其学说“比以前白多了,蒸出来的馍也比以前好吃了。”

  仅凭着中学课本上一点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再加上天生的兴趣和悟性,单立明将自己改造后的磨面机,包括外型和部分结构件申报了国家专利,居然获得了通过,这是他申请并获得认定的第一份国家专利。此后,他又对磨面机进行了多次改造,“到现在市场上正在使用的已经是第七代产品了。”

  单立明的专利发明始自自家的磨面机,“下海”收入的第一桶金也来自磨面机:他以专利发明入股的形式,与当地的机械制造企业合作,每生产一台磨面机,他分得利润的两成。这样的合作模式进行了三年后,单立明以“无法掌握机器生产销售的具体数量”为由,终止了与部分“不诚信”生产企业的合作,到2010年,因为“农村市场需求的越来越少。”单立明的磨面机生产基本停了。

  2012年,英国和澳大利亚两家公司找到单立明,想买他的第七代面粉机制造技术,考虑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单立明考虑再三拒绝了这两家公司,同时被挡在门外的还有1500万美元。

  大蒜收获机,5年终磨一剑

  大蒜收获机是单立明发明的第一台农机,也是他发明创造向农业机械“进军”的标志。

  1990年,临县范楼镇的表哥请他过去帮忙收蒜的时候,还在教师岗位上的单立明因为有课去不了而惹得表哥不高兴。他萌生了发明一台既省时又省力的收蒜机的想法,三天后,他把自己造出的“收蒜机”拉到了表哥的地头上,没人想信“那东西能代替人”。而事实上他的这次设计也是失败的,“因为用拖拉机作动力拉着走,挖地的深浅驾驶者无法控制,再加上方向不好把控,把地里的蒜都挖烂了。”

  十几天后等他把改进了的收蒜机再次运到表哥的地头上时,地里的蒜已经收完了。没了蒜就没法实验,只能等来年再试,但表哥已经明确告诉他,不会再给单立明“提供”实验田了。“这就是农业机械实验的一个最大难点,农机实验只能在应有的季节进行,当季实验不成功,错过了农时,只能等下一季,时间成本相当高。”

  没人愿意为其提供实验田,单立明只能自己掏钱来买,“按照上一年的收成,估算一亩地的产量,我掏钱把它买下来进行收获机的实验。”一般情况下,单立明会买下2到3分地来实验他的机械性能,但有时候为了需要,他也买过半亩地,仅花在这方面的费用,单立明说没有十万也有八万了。

  从1990年开始设计制作大蒜收获机,到1995年试验成功,单立明熬了多少个通宵,他自己都忘了,他只记得上一年在丰县做的实验,第二年的实验地点就改到了邳州,最后一次他是把机器拉到山东的金乡去做的实验。

  在单立明不大的厂子里,专门辟出了一个产品展示区,里面摆放着他自1986年以来发明的每一件设备或工具,大到最新型的大蒜收获机,小到一个机构连接件,还有花生收获机、土豆收获机、挖韭菜根机、挖牛蒡机、双沟移动深耕打垄机等十几个品种,“别看这些机器看上去显笨重和粗糙,但每一个环节都是纯手工打造的。”

  在单立明眼里,这就是他用手工打造出的一个农业机械王国。“36项专利代表的是36个普通农业收获机械实现的梦想。”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发明广获好评

  何桥镇马行村的郭效春是单立明大蒜收获机的第一批使用者,也是首批获益人“以前手工收获大蒜一亩地要花费七八个人一整天的时间,光割蒜棵一项就要同时占用两个人的时间。”而现在,郭效春不仅将原来种蒜的耕地从十几亩增加到五十多亩,还建起5个蔬菜大棚,一年增收10多万元。“主要是这个机器省工省力,不然的话根本忙不过来。”

  就如同本文开头提到的新疆种植大户一样,8月23日,沛县鹿楼镇芦楼村的刘祖涛并不是第一个慕名来找单立明的人,却是为数不多的骑摩托车带着11岁的儿子来找他的人之一,“一路打听着才找到地方,”见到单立明的第一句话就是,他要订购一台最新型的花生收获机,而且要快,因为“马上就该收花生了。”

  “我们镇大沙河沿岸的土质最适合种花生,这几年花生的种植面积也翻了几倍。”平时以养鸭为业的刘祖涛发现了这个商机,“如果买一台花生收获机,象收小麦那样帮人收花生,肯定能赚钱。”单立明告诉刘祖涛,他的想法已经有人在做了,“睢宁县双沟镇一个大户种植了一千多亩花生,100元/亩的费用,三天就收回了半台机器钱。”

  2014年,央视《我爱发明》专门为单立明制作了一期发明挖牛蒡机的节目,用50分钟的时间,展示了单立明发明、改进挖牛蒡机的全过程,而实际上他研制挖牛蒡的时间用了整整五年。“事实证明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是值得的。”当地的牛蒡种植大户老杜说,挖牛蒡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前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用机器只需三天就搞定,而且质量也比人工的好很多。

  2009年,为了能“自主”地将脑子里的发明变成实际应用,也为了能将利润最大化,单立明结束了靠技术入股的合作模式,决心自己建厂,何桥镇政府也很支持,将一处废弃的砖瓦厂交给单立明,在这里建起属于他自己的“巧力威”工厂。

  50岁的单立明说自己没有野心,“我不冒进,也不图快速发展,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事儿,我既无外债也无内债,现在的年产值也就3000万左右,但我过的很充实,因为每一部机器,第一个零部件,都是靠我自己的双手,手工打造出来的。”

  在单立明看来,他的发明之路还将会继续下去。

  因为在他看来,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和土质条件的差异,使得各类农作物因为环境的不同,种植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小品种农作物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而难以实现如小麦那样的‘普收’。”这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带为了难度。

  按照约定,单立明将在一个月之内,为那位来自新疆的种植户改进好适合当地耕种条件的大蒜播种机和大蒜收获机。“这也正是我的长处,我可以为各地不同的种植环境下的农作物,发明适合它们使作的收获机械。”

  以上内容来自一品标局整理,更多徐州商标注册资讯,请登录一品标局在线查阅。

  • 商标查询
  • 版权查询
上一篇: 江苏徐州计量院新型传感器获实用新型专利权 下一篇: 80后莆田男子制假冒名牌球衣 案值超7亿元

知识产权公司

热门TAGS


鞋子商标注册泉州专利申请iso内审员北京商标注册高通专利商标纠纷专利技术实用新型专利 查看全部

厦门一品微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www1.epbiao.com 闽ICP备12024801号

免费查询商标能否注册

————零时差对接国家商标局数据库————

  • 商标名称:
  • 联系电话: